![]() |
||||
流金歲月 ![]() |
||||
歷任校長 ![]() |
![]() |
記愛誠貞毅二三事 共建願景 就在此基礎上,我開展了帶領學校的旅程。上任半年,分別聚集教師、家長、校友、學生,問一個相同的問題:「我們希望培道是一所怎樣的學校?」最後我們訂定了一個願景 ─「鼓勵 承擔 共成長」(Encouraging Growth For All),藉彼此鼓勵和共同承擔,締造一個人人共成長的學習群體。 「百年老校」是令人敬仰的稱號,百年累積而成的學校精神和文化影響著每一位就讀的人,然而,百年老校必須成長進取才能彰顯其存在的價值。「成長」是十五年來我帶領培道的理念。 |
|
校政是眾人的事 感恩的是無論想法和做事方式有多大差異,培道愛護學生的精神千古不變。為了提升教育質素,我們逐漸建立了P-I-E文化 (教育局推行的Planning – Implementation – Evaluation循環,即策劃→推行→檢討)。每年年終深入檢討每一個項目,甚至舉辦「校政論壇」邀請學生本著愛校之心,誠摯有禮地提出意見,家長每年亦有兩次機會在家長信回條上表達心聲。這個自省文化幫助我們面對多項變革,其中最重要的共識是一切以學生利益為重。 大家參與校政是一件美事,然而過程未必是愉快的。面對不足誠然會令人難堪,大家輾轉商討也會花很多時間,甚至帶來的結果也未必是最理想;然而學校的事不再是「校方」的事,乃是眾人的事。 記得2010年開始,香港中學生的人數逐漸減少,幅度令人憂慮。有些學校出現收生困難,教育局遂推出「自願優化班級結構」計劃,邀請學校自願減班。當時培道各人持不同意見:校友一直以培道教育為傲,希望有更多人在此就學;亦有人認為在其他學校減班的趨勢下而我們堅持不減,只會影響收生質素。當時校監是極力主張不減班的,甚至以書信陳明心意。某個晚上,校董會會議就此事討論,各陳利弊,最終須以投票解決,結果決定參加減班計劃。大家對未能遵照校監意思而行,頗感歉意。然而校監以堅定和溫和的語氣說:「眾人以為美的事,要留心去做。」(羅馬書12:17) 他的器量和風範至今難以忘懷。 從母語教學到雙語教學 蘇校長認為母語教學要成功必須要讓學生學好英語。我繼承這個志向,在校內開展英語天地。我是一個相信文化和氛圍的浪漫人,我認為薰陶和感染(尤其是對女孩子)是最有教育功效的。校史告訴我當年美藉宣教士有感學生以母語學習,少接觸英語,所以圖書館內英文書的館藏比中文書多很多。是的,不常有的更需要刻意營造。當時我們的外籍老師設計了一個口號: “Chinese is our mother tongue, English is our other tongue.” ,開發了很多英語活動,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英語音樂劇。後來教育局也以「母語教學、學好英語」為方向,大力鼓勵中中在各科課堂上加入英語元素。於是,歷史科有班際英語歷史話劇比賽、科學科以英語進行實驗、家政科用英文菜譜進行烹飪……,一時間成為典範,經常被邀分享。一位家長打趣說:培道是一所「英文的中中」。 好景不常,鑑於香港家長對英中的熱列追求,政府遂提出「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方案」,容許收生質素及學校達要求的學校自行選擇開辦以英語教學的「英文班」。當時培道有條件將絕大部份的班別變作英文班,我們要做的決定是:維持母語教學還是開辦英文班?還是只有一些科目轉用英語教學?再一次眾說紛紜,各有想法。 為了集思廣益,我們讓同事分組深討,各組有不同年資的同事,自行討論並為學校訂一個最好的方案。2009年6月19日下午,我們齊集演講廳,每一組同事上台匯報討論結果。我坐在那兒,按捺住心中的千言萬語,專心聆聽同事的分享。看見他/她們時而互相勸解,時而各執一詞,那種認真的態度令我十分感動。散去前,每人均寫下個人結論,其中不能忘記的是以下一段說話: 培道的重任 有一年我收到一位家長的一段話: 鼓勵人的學校 我們的願景是「鼓勵 承擔 共成長」。鼓勵對自信心不強的人十分重要。培道校園內極少聽到教師喝罵學生,都是諄諄教誨,柔聲相勸。記得有一天傍晚,校務處職員都下班了,電話響起。一如往常,我假裝職員接電:「培道中學,你好。」 反覆思量後,我仍然覺得一個人的成長必須建基於愛。「愛」與「被愛」是生命的要素。學生畢業後逐漸面對許多人生的風雨;青少年期的經歷影響著她們對自己、他人及周遭事物的看法。學校以愛澆灌成長中的學生是好的,但愛是需要學習的,愛的方式是要講究的。 一位家長的心聲正正道出我對栽培學生的心意: 寶貴的學習經歷 2003年開始,逢星期五下午設「全方位學習時段」,各級有不同的活動:或是考察、或是參觀、或是聽講座,均由老師精心設計。每年老師也不辭勞苦帶著學生往海外去探索。除此之外,學科、藝術、體育、服務活動日益增多,而且著力提倡「學生領學生」的文化︰合唱團表演時給學生擔任指揮、水陸運會大部份工作由學生承擔、有一年復活節崇拜還給學生擔任「講道」項目等。 這些經歷最寶貴之處是讓學生從中領悟「做人的道理」。今日與年青人談品德可說是「口講無憑、洗腦無效」。她們要身體力行,也期望學校將教導她們的價值觀實踐出來。有幾位學生自己報名參加校外一個舞蹈比賽,日以繼夜拚命練習,以為冠軍非她們莫屬,結果屈居亞軍。在眼淚中她們分享所學:「原來我努力,別人也努力;我努力了,也未必及得上別人,要接受別人比自己強的事實。」從經歷中領略的道理最寶貴。看著不少學生在活動中漸漸建立自信,這份自信往往轉移到生活的其他範疇,使她們成為一個更好的學生、更好的女兒、更好的人。 建造房屋的神 上任不久,教育局便來商討,起初是在原址邊拆邊建,後來要暫遷他處,清拆重建;然後要面對校友不捨之情、家長的顧慮、籌款加建的挑戰……想起工程龐大,多次猶豫,不知這一步有沒有走錯。直到看見工友從校門鐵閘拆下「香港培道中學」的招牌,才真正曉得這是不可逆轉、鐵一般的事實。 2006年6月底舉行「校舍告別周」。一個晚上我帶著全校師生坐在大石階上,揮動熒光棒同唱 “Pooi To Will Shine”,想起培道先賢在戰火中帶著師生在顛沛流離的日子裏堅持辦學,我們這工程實在算不得什麼,心中不期然剛強起來。 教育局一位官員對我說:「曾校長,你要像摩西一樣,領著全校到深水埗再回九龍城。」我心想:「可是,摩西最終進不了應許之地啊!」其實領大家步步向前的是那位創立培道的神。重建的時候,有一個星期日下午我回校視察禮堂裝修的情況。當時只有一位油漆師傅在默默苦幹。我走過去打招呼聊一下。他說:「校長,這間校舍真漂亮!」我點頭稱是,和他分享一下重建的事。當我離開禮堂時,他突然走前來,有點腼腆地問我:「校長,在這兒讀書要多少錢?」我微笑回答:「這是政府津貼學校,學費全免。」語畢我感到一種莫名的驕傲。有國際標準的籃球場、兩層高美輪美奐的圖書館、藝術教育中心;而且空間充裕,優雅無比,可以說是非一般的校園了,但卻是屬於普羅大眾的!我頓時覺得一切都很值得! 2009年3月11日我站在新校舍門外,歡迎著每一班學生列隊進校,心中只有感恩。 完成了! 「人若有願做的心,必蒙悅納,乃是照他所有的,並不是照他所無的。」(林後8:12) 願世世代代的培道女兒,記取愛誠貞毅。
|
||
(見《培道一百三十周年特刊》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