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88

美國「美南浸會女傳道會聯會」看見當時中國婦女絶少機會讀書,亦無途徑認識基督,於是派遣容懿美女士來華,於廣州五仙門創設「培道女學」,專為婦女傳授基本知識以及讓她們認識基督。
- 「培道」的意思為「培育學生認識及活出神的道」,學校校訓為「愛誠貞毅」。
- 1888年3月3日開辦婦孺班,學生有5至6人。


| The Early Period 篳路藍縷時期 | The War Period 戰爭流徙時期 | Private School Period 私立中學時期 | Aided CMI School Period 資助中文中學時期 | Bilingual Education Period 雙語教育時期 |
| 1888 - 1936 | 1937 - 1945 | 1945 - 1977 | 1978 - 2009 | 2010 - Now |

美國「美南浸會女傳道會聯會」看見當時中國婦女絶少機會讀書,亦無途徑認識基督,於是派遣容懿美女士來華,於廣州五仙門創設「培道女學」,專為婦女傳授基本知識以及讓她們認識基督。




泊教士於1901-1910年出任校長。

學生人數激增。1906年購入廣州東山民地數十畝,興建校舍,以容納200位生。1907年遷入新校舍。

開辦「培道蒙學」,由殷愛新教士創辦兼任校長(1912-1917),校舍建於棚廠。禢偉靈校友協助教學。
「當時,我們班將畢業,她(殷愛新女士)對我們徵問,誰肯現在即幫助她教蒙學及入師範班。經一月之久,沒有人肯加入,她非常失望及不安。她即對我們說,現在中國正等用這樣的人才,再給機會我們想想……後來我再想想,殷女士的苦心為我們中國造就人才,我們自己不肯去做,這是很不對的,所以我就答應了幫助開始創辦。」
「人人都非常忙碌,雖辛苦因教學兼備,得益很多。那時殷女士很盡責,她教學的精神,使每人學而不倦,都覺得有趣。當時學生已增至一百餘人,學生年歲由七至十二,是男女同學的。……我記得當時我曾擔任體育課,雖有百餘人一堂,亦非常安靜,天真活潑,令人可愛。」
(禤偉靈校長《廣州東山私立培道女子中學五十周年紀念特刊‧我對於母校二十三年的回顧》)

首次舉行「培道蒙學」畢業典禮,五位畢業生中包括禢偉靈校友。
開辦「蒙學師範班」,訓練教學人才。

第一屆「廣州浸信會培道學校」舊制中學學生畢業,畢業生中包括張瑞芬校友 (後排右二),日後成為美國首位華裔女飛行家 。

唐炳榮先生於1923-1927年出任校長 。
「唐校長任職以來,對學校行政、課程標準、學生的會社,都 有相當的改善。對於女童軍,有很大的助力。他創辦了少年 團,使學生在宗教方面有自動研究的機會,更有發展本能的訓 練,對於普通常識亦有相當的鍛鍊。他對於工作非常負責認 真、盡心盡力,日夜去幹,以致身體衰弱。他這種精神,使人 欽佩。……我們同事彼此很合作,有團結的精神,故教職員學 生打成一片,彼此都非常快樂,好像一個大家庭。」
(禤偉靈校長《廣州東山私立培道女子中學五十周年紀念特刊‧ 我對於母校二十三年的回顧》)

「董事局遂舉區姑娘為校長。區姑娘對於培道,盡心盡力去發展,凡她所能的,無不樂意去幹。她的學識豐富,思想遠大,很能與人表同情,對於學生教員都有合作的精神。」
(禤偉靈校長《廣州東山私立培道女子中學五十周年紀念特刊‧我對於母校二十三年的回顧》)

杜信明教士代任監督一年,於1926-1928年出任校長 。


「陳元素先生為校長,她有一種堅忍耐勞的精神,對於同事很合作,很表同情,故彼此相處很相得。」
(禤偉靈校長《廣州東山私立培道女子中學五十周年紀念特刊‧我對於母校二十三年的回顧》)

1932年3月15日,學校在教育廳批准立案完成, 改名「私立培道女子中學」。

培道早年已有級社的設立。基本上由學生中二開始立社,每級一社,每年會慶祝「社辰」 (現在稱為「級社日」),到畢業時舉行「級夕」活動。 培道在1934年起,逐漸發展出一套級社系統,各級社順次取不同字旁為社名,而各社亦有不同色系之代表顏色,例如 :
「 日」字旁(屬黃藍系)
「 羽」字旁(屬紅白系)
「 山」字旁(屬綠白系)
各級社有社旗、社訓,個別級社更有社歌、社徽和社花。
葉惠芳校友中學畢業。葉惠芳教授為國家著名婦產科專家,1957年在國家首次推行「無痛分娩法」, 提升國家婦產科水平 。



溫耀斌先生於1936-1946年出任校長。當年學生達600人。
「九三六年秋,重回母校服務。是年溫耀斌先生做校長,他對於校內,校外各部份工作,非常盡心盡力,每事必親自督率,使校務更力發展。同事彼此很合作,有很好的精神。」
(禤偉靈校長《廣州東山私立培道女子中學五十周年紀念特刊‧我對於母校二十三年的回顧》)




學校賃九龍廣華街三層洋樓共26間房間為校舍,更在附近太平道租洋房兩所為宿舍。2月24日,師生由肇慶遷往香港廣華街,並開辦「培道中學肇慶分校附屬小學」。

學校於九龍青年會舉行第十三屆中學部及第二屆小學部畢業典禮。

小學部遷入九龍城士他令道浸信會禮拜堂副堂。

培道與培正中學在廣東省韶關市坪石鎮,合辦「坪石培正培道聯合中學」(1941-1944年),簡稱「坪石培聯」初一至高三共8班,300多位學生。

4月溫耀斌校長前往廣西省桂林,籌設「桂林培正培道聯合中學」(1942-1944年),簡稱「桂林培聯」。

因日軍攻襲,師生緊急疏散,「桂林培聯」及「坪石培聯」先後停辦。

抗戰勝利後,李清心主任與溫耀斌校長奉命於9月來港籌備香港分校。

第一屆「廣州培道中學香港分校」學生自治會成立。


陳孟陵校友於廣州培道就讀初三至高三(1946-1950)。畢業後,她成為廣州培道中學老師,服務至1986年退休,終身致力聯繫粵、港、澳三地培道校友。

因學生人數加增,由幼稚園至初中三學生達518人。校舍不敷應用,遂租用九龍城嘉林邊道37號為初中及高小校舍。
校友梁奉平女士接掌廣州培道 。


8月,校友禤偉靈女士由廣州培道來港任校長 。 (於1949-1965年出任16年校長 ,一生服務培道40年。)
「以上所述,我於母校二十三年,其中九年為學生,十四年作事,以做學生時最為有趣,一無所慮,只有讀書遊戲而已。我曾記得有一次,紀師母對我說:『偉靈,你將來要繼續你姑母監學的職務。』當時我聽了,很生氣不作聲,因那時我預備學醫科,不做教育事業。不料到了北平後,改變方針,卒入大學而成今日之工作,恰應驗紀師母的預言。在這十四年當中,我好像回母親的家庭,幫助母親料理好小孩一樣。不管她們聽話不聽話,我只有盡我一點力,一點愛心,去替母親工作。成功與不成功,我不管;別人的責罵和稱讚,我也不理。不過,我很感謝上帝,祂時時幫助我,賜我智慧和能力,使在這十幾年當中,平安的度過。」
(禤偉靈校長《廣州東山私立培道女子中學五十周年紀念特刊‧我對於母校二十三年的回顧》)

獲殖民時代之香港政府撥贈延文禮士道山地74,130平方呎興建校舍。建築費連設備費達110萬港元。

敎育司署舉辦本港第一屆高中畢業會考,本校成績優異,及格率達98.7%。

6月12日舉行延校舍開幕典禮,由殖民時代之香港總督葛量洪爵士夫人主持啟鑰儀式。



「七十周年紀念堂」落成,教育司高詩雅夫人蒞臨揭幕。

禤偉靈校長榮休,與培道渡過近50年(學生時期1903-1913,教學時期1920-1921、1924-1948、 校長時期1949-1965)。

香港培道小學搬遷到馬頭涌福祥街,可容納1300名學生。

禤偉靈校長獲頒授MBE勳銜後,將勳銜轉贈予母校。

本校於「第24屆校際音樂節」中獲得7項冠軍、 1項亞軍、3項季軍及21項優異獎,更奪得「全港女聲合唱冠軍隊伍總決賽」之總冠軍。

巫德坤校長因移居加國離職,由副校長兼校友李歡玉女士署理校長職務。1974年6月李校長因病息勞歸主。


教育司署由1975年起,將39間非牟利私立受助中學逐步轉為資助中學。本校在1978年正式轉為資助中學。

畢生投身教學事業,這不單是她的專業,更是忠於從神而來的召命,委身事主的表現。今年正是恩立榮休之年,當她抱病出席學生和老師為她安排的歡送會時,從她充滿喜悅和滿足的眼神裡,從師生們有聲無聲的致謝中,可以領會她傳授的不止是頭腦的知識,更是由衷的信任、真誠的愛護及從神而來的真道。」
(蔡元雲醫生《恩深‧情深——紀念蘇恩立校長文集‧前言》)

慶祝培道創校100周年,發起「創校百周年紀念發展計劃」,籌得港幣300,000餘元,更編印百周年特刊及舉辦校友會晚宴。

港督衞奕信夫人蒞臨作親善探訪,全體師生出席歡迎儀式。

由中一開始,更換初中長衫校服為西裙,高中學生仍以長衫為校服。









於4月3日起假香港理工大學「賽馬會綜藝館」演出三場「120周年校慶校史音樂劇」 , 邀得十多所中小學校師生蒞臨欣賞。

3月26日,師生返回延文禮士道新校舍上課。

2012年度學年主題為「記取愛誠貞毅 125周年」(Embrace and Celebrate: God with us for 125 years!),學年主題經文則出自<羅馬書>8章37節。
為慶祝「125周年校慶」,舉辦一系列活動:早會分享、校友分享、「培道展翅翱翔125」及感恩崇拜、校友日感恩崇拜及聚餐、校慶音樂劇「仙樂飄飄處處聞」及教師台灣交流及聯誼之旅。
2013/14年度學年主題為「學習在我手·主道藏我心」,而學年 主題經文則出自<詩篇119章105節>。





本校獲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廖廸生博士的邀請,分享有關長衫製作技藝之研究及整理工作,成為一份子參加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-長衫製作技藝」申請。老師和同學分享以長衫作為校服、開辦長衫製作班、透過這四年的旗袍設計(全校小學)邀請賽,向小學生推廣長衫文化等。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於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





